走进泰山--欢迎光临五岳独尊的泰山
设为首页
|
加入收藏
|
联系我们
|
网站导航
首 页
旅游资讯
泰山风光
泰山文化
泰山景区
旅游线路
泰山周边
泰山专题
泰山导游
泰山攻略
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
>
泰山文化
>
泰山封禅文化
唐太宗的未遂封禅
时间:2019-11-20 来源: 作者:
帝曰:“隋末分离,群凶竞逐。我提三尺剑,数年之间,正一四海,是朕武功所定也。突厥强梁,世为纷更,今乃袭我衣冠,为我臣吏。殊方异类,辐辏鸿胪,朕文教所来也。突厥破灭,君臣为俘,安养之情,同于赤子,是朕仁爱之道也。林邑贡能言鸟,新罗献女乐,悯其离本,皆令返国,是朕敦本也。酬功录效,必依赏格;惩恶罚罪,必据刑书。割亲爱,舍嫌隙,以弘至公之道,是朕崇信也。非朕苟自矜伐,欲明圣人之教不徒然也。比年谷稼频登,疾疚不作,诚宜展礼名山,以谢天地,但以丧乱之后,民物凋残,惮于劳费,所未遑也。”明眼人不难看出,李世民拒绝封禅泰山,实在是恋恋泰山。他不厌其烦,叙述自己的“武功”、“文教”、“仁爱”、“敦本”、“崇信”,实在是相信自己有资格去封禅泰山。这种内心活动,他自己也觉得表白得太过分,不得不加以掩饰,说“非朕苟自矜伐”,而是为了弘扬圣人之道,“欲明圣人之教不徒然也”。用圣人的旗帜,遮盖个人的欲望,是中国古代人文心态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。大概还是由于大臣们的反对,他不得不宣称“丧乱之后,民物凋残,惮于劳费”,暂不去泰山。欲望是暂时地压下去了,但内心愤怒,并没有消除。《资治通鉴》于贞观六年条下,记载了李世民与魏征争论封禅与否的问题,李世民言词之激烈,咄咄逼人,魏征态度之坚决,也十分感人:
文武官复请封禅,上曰:“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,朕意不然。若天下安,家给人足,虽不封禅,庸何伤乎!昔秦始皇封禅,而汉文帝不封禅,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!且事天扫地而祭,何必登泰山之巅,封数尺之土,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!”好像是深通哲理,深明大义,以为不必登泰山之巅而封禅祭天,才能证明自己是贤能之君,也不必以为只有登泰山封禅,才能表示对天地神祇的诚敬。见解确乎不凡。但是,这不过是李世民的权术,搞所谓谦让再三的游戏。遗憾的是,李世民谦让再三的游戏,被直言敢谏的魏征搅乱了,魏征坚决反对封禅。史称“群臣犹请之不已,上亦欲从之,魏征独以为不可”。这个“独以为不可”,使李世民心中不快。李世民以为,“群臣”拥戴封禅,魏征“独以为不可。”“独”说明魏征是少数。于是,李世民气势汹汹,向魏征挑战:
上曰:“公不欲朕封禅者,以功未高邪?”
曰:“高矣!”
“ 德未厚邪?”
曰:“厚矣!”
“中国未安邪?”
曰:“安矣!”
“四夷未服邪?”
曰:“服矣!”
“年谷未丰邪?”
曰:“丰矣!”
“符瑞未至邪?”
曰:“至矣!”
“然则何为不可封禅?”
司马光领导的秀才们虽然是在编历史,但实际上能准确地把握唐太宗李世民的情绪。在魏征的每一句话前,冠以“曰”,而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话,除第一句冠以“上曰”而外,其余六句,皆不著“曰”,以示语气急切,一气直下,不容分辩。但是,魏征亦不失大臣风度,从容不迫,每句加“曰”,既缓冲李世民的气势,又胸有成竹,不失大臣之体。直至李世民锐气放尽,魏征才从容应对,力陈利害:
对曰:“陛下虽有此六者,然承隋末大乱之后,户口未复,仓廪尚虚,而车驾东巡,千乘万骑,其供顿劳费,未易任也。且陛下封禅,则万国咸集,远夷君长,皆当扈从;今自伊、洛以东至于海、岱,烟火尚希,灌莽极目,此乃引戎狄入腹中,示之以虚弱也。况赏?不赀,未厌远人之望;给复连年,不偿百姓之劳;崇虚名而受灾害,陛下将焉用之!”贞观六年,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封禅,是不是因为魏征的反对呢,《资治通鉴》未加说明,但在魏征的话后加“会河南、北数州大水,事遂寝”,却能说明李世民能够自我克制。以国事为重,大约是李世民一生少犯过错的重要原因。
贞观十一年,李世民真的按捺不住,意欲封禅泰山。国子监博士刘伯庄、睦州刺史徐令言都上书言封禅之事,但是,两人却对封禅仪礼说法不同。唐太宗下令秘书少监颜思古、谏议大夫朱子奢等人,研究封禅事宜。据说,颜思古和朱子奢“与四方名儒博物之士参议得失,议者数十家,递相驳难,纷纭久不决”。颜思古,《旧唐书》本传作颜师古,武德初年,任李世民记室参军,是唐代著名训诂学家,他的《汉书注》“解释详明,深为学者所重”。他参与的封禅仪典尚不能尽如人意,可见制定封禅仪典之难。于是,李世民又指派房玄龄、魏征、杨师道三人博采众议,参酌论定。
其议昊天上帝坛曰:“将封先祭,义在告神,且备谒敬之仪,方展庆成之礼。固当于坛下址,预申齐洁。赞飨已毕,然后登封。既表重慎之深,兼示行事有渐。今请祭于泰山下,设坛以祀上帝,以景皇帝配享。坛长一十二丈,高一丈二尺。”
又议制玉牒曰:“金玉重宝,质性贞坚,宗祀郊禋,皆充器币,岂嫌华美,实贵精确。况乎三神壮观,万代鸿名,礼极殷崇,事资藻缛。玉牒玉检,式韫灵奇,传之无穷,永存不朽。今请玉牒长一尺三寸,广厚各五寸。玉检厚二寸,长短阔狭一如玉牒。其印齿请随玺大小,仍缠以金绳五周。” (《旧唐书.礼仪制三》)
4
/
6
首页
上一页
2
3
4
5
6
下一页
尾页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泰山风光
一柱擎天
佛生万象
石刻虎
金蟾拜佛
古银杏
玉皇顶
舍身崖
泰山岱庙
·
今昔对比看千年岱庙变迁
·
元宵之夜的岱庙
·
岱庙望岳楼
相关文章
栏目推荐
赞助商链接
首页
|
关于我们
|
版权声明
|
广告服务
|
旅游资讯
|
泰山风光
|
泰山景区
|
旅游线路
|
泰山文化
|
泰山周边
|
泰山专题
版权所有 Copyright@2005-2019, All Rights Reserved
建议使用:1024*768分辨率,Firefox10、IE8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
京ICP备1602217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