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龙池
位于遥参亭坊南,清光绪六年(1880)为引王母池水而建,因池内东南、西北各有一石雕龙头而得名,北面正中栏板内侧凹刻行书“龙跃天池” 四字。池周围有《双龙池》碑和《万古流芳》碑,均为清光绪七年(1881)引水竣工的记事碑。池西有古槐一株,池南为通天街。
遥参坊
位于遥参亭前,双龙池北。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)。石坊为四柱门式,宽9米,高5.8米,四石柱均有石座,柱下部施滚墩石,上部有门楣、额板、回纹雀替。额板上题“遥参亭”,落款“乾隆三十五年”。中门额枋正中有三宝火焰纹珠,靠额板柱子两侧饰单浮云,柱顶端立望天吼兽。石坊与望柱相结合,是清代的特殊形制。石坊东西两侧有两尊清代铁狮。
岱庙坊
清康熙十一年(1672)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。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,宽9.8米,进深3米,通高11.3米。四柱南北抱鼓石上各有巨狮蹲列,周围都有幼狮攀耍,姿态各异,引人入胜。石坊中柱阳阴两面均有刻联,南联是"峻极于天,赞化体元生万物;帝出乎震,赫声濯灵镇东方",北联是"为众岳之统宗,万国具瞻,巍巍乎德何可尚;操群灵之总摄,九州待命,荡荡乎功孰于京"。石枋上部为歇山顶,正脊两端施高大螭吻,中立宝瓶。中柱与边柱的大小额枋浮雕麒麟、仙鹤等祥瑞图,边柱外浮雕升龙。岱庙坊结体浑厚,造型凝重,是泰山上下体量最大、雕刻工艺最为精美的一座牌坊。
巽楼
岱庙庙墙四周筑有角楼,各以八卦方位得名,东北为艮,东南为巽,西南为坤,西北为乾。红墙碧瓦,叠檐三层,黄琉璃瓦单檐九脊歇山顶。
岱庙城墙角楼毁于1928年战乱。为恢复岱庙历史原貌,泰山景区根据历史资料,开展了角楼复原。1987年完成巽楼、坤楼的复建;1994年艮楼、乾楼建成
坤楼
岱庙庙墙四周筑有角楼,各以八卦方位得名,东北为艮,东南为巽,西南为坤,西北为乾。红墙碧瓦,叠檐三层,黄琉璃瓦单檐九脊歇山顶。
岱庙城墙角楼毁于1928年战乱。为恢复岱庙历史原貌,泰山景区根据历史资料,开展了角楼复原。1987年完成巽楼、坤楼的复建;1994年艮楼、乾楼建成
正阳门
正阳门,是岱庙的正门,始建于宋,时称太岳门,明代称岳庙门、岱庙门,清代称正阳门延续至今。现正阳门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明代的基址上,仿照宋代的营造法式重修的。通高19米,门洞宽4米,进深17.7米,其上城楼高11米,名五凤楼。正阳门两旁置有东、西掖门。
汉柏院
为炳灵院旧址,因院内有汉柏而得名。汉柏现存五株,传为汉武帝封泰山时所植,距今已二千余年。其中尤以“汉柏连理”、“赤眉斧痕”两柏最著名。另外,还有历代碑刻、经幢八十余通,形成岱庙小碑林的独特景观。其中清代乾隆皇帝十次来泰山所留御书碑刻多集中于此院,院北为汉柏亭,登亭可远眺泰山雄姿,近览岱庙全景。
唐槐院
旧称延禧院,原有殿,祀延禧真人。1928年山东省国民政府由济南迁至泰安期间,古迹遭到破坏。院内现有唐槐抱子、槐香池、古槐荫山、百碑墙及清乾隆唐槐诗碑等景观,北为延禧殿遗址。
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(祥符碑)
此碑为泰山现存最早的龟趺碑。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(1013),是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“天齐仁圣帝”而立的封号碑。高8.2米,宽2.1米,厚0.6米,碑文由北宋翰林学士晁迥撰文,翰林待诏、朝散大夫尹熙古奉敕书并篆额。碑阴“五岳独宗”四字,系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)山东巡抚右佥都御史固安张允济、巡按监察御史太原王立贤题。
西华门
西华门西华门西华门西华门西华门西华门
历代石雕陈列
泰山,素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蜚声中外,在其周围遗存有大量的绚烂多彩的历代石雕作品。这些石雕源远流长,分布广泛,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,显示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,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。本陈列室选取馆藏泰山地区历代石雕作品24件予以集中展示。
扶桑石
扶桑之名,出自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日出于旸谷,浴于咸池,拂于扶桑,是为晨明”。扶桑实为一古神树名,传此石形似扶桑,其上有明人沈应龙所题 “扶桑石”。扶桑石,俗称“迷糊石”。民间一直延续着一个有趣的游戏:参与者闭上眼睛,围着扶桑石顺时针转三圈,然后逆时针转三圈后,去摸北面的古柏树,相传能摸到者便能得到泰山神的赐福。这个民俗游戏也称“摸福”。
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
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是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展览陈列面积760平方米,于2005年10月建成向游人开放。地质博物馆共分名人与泰山、地质知识科普、人文历史、地质遗迹、生物资源等 7个功能厅。馆内收集展示了各类岩石矿物标本近百余种,动植物标本300余种,以通俗的文字、简洁的图片,全面细致地向游人介绍了地质基础知识、泰山独特的地质资源、悠久的人文历史、多样的物种及泰山地质研究成果等内容。
汉画像石陈列
泰山一带是山东四大画像石集中区域之一。上个世纪60年代,在大汶口、肥城等地陆续出土了一批画像石。80年代初,泰山文物管理局将出土的部分汉画像石陈列于西环廊。除复原了一个汉墓前室外,均以出土地点为组陈列。这些画像石取材广泛,内容丰富,有车马人物、乐舞、百戏、宴饮、狩猎、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和祥瑞灵异等。画像图案工整,造型生动,把中国画技法同线刻、浮雕等雕刻艺术融为一体,不仅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造诣,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,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汉代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,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铁塔
明嘉靖十二年(1533)铸造。原在天书观(泰城上河桥北首)。抗日战争时期天书观被毁,铁塔也惨遭破坏。塔身原为八角十三级,分层铸造,而后套合。现仅存底部四层,每层高0.6—0.9米不等,通高3.8米,自第四级开始塔体四面各开一拱形门,并有纹饰出现。以下三级均铸有捐款者的姓名、籍贯及铸造者。
西花园(素景)
岱庙西花园也称素景园,主要为四时鲜花、桂花林,岱庙古柏八景之一的“云列三台”柏即位于西花园内。
乾楼
岱庙庙墙四周筑有角楼,各以八卦方位得名,东北为艮,东南为巽,西南为坤,西北为乾。红墙碧瓦,叠檐三层,黄琉璃瓦单檐九脊歇山顶。
岱庙城墙角楼毁于1928年战乱。为恢复岱庙历史原貌,泰山景区根据历史资料,开展了角楼复原。1987年完成巽楼、坤楼的复建;1994年艮楼、乾楼建成。
厚载门
始建于宋祥符二年(1009),明称后宰门,也称鲁瞻门,是岱庙的北门。厚载,取自《易·坤》所说的“坤厚载物”,即大地因广厚而能载万物之意。厚载门上城楼名望岳阁,登临眺望可一览泰山雄姿。
后寝宫
后寝三宫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,历代均有重修。中寝宫是为泰山神妃“淑明后”修建的后宫,为单檐歇山式建筑,有甬道与天贶殿相通。其东西两侧的银杏树为清代所植。
天贶(kuàng)殿
为岱庙的主体建筑,又名仁安殿、峻极殿。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(1009)创建,历代多有重修。内祀东岳泰山之神。天贶殿采用的“九五”之制及重檐庑殿顶的形式,为中国古建筑的最高营造形制。殿内绘有著名的《泰山神启跸回銮图》壁画。殿前露台为宋以来帝王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,东西碑亭内置有清乾隆皇帝的御制碑。天贶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、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。
仁安门
岱庙第三道门,其名取意于《论语·里仁篇》中的“仁者安人”。仁安门始建于元至元三年(1266),明嘉靖二十六年(1547)毁于火灾,后屡有重修。建筑为九脊歇山式,面阔五间,进深两间,门内原祀天聋、地哑之神。仁安门旧有环廊与天贶殿相接,形成以大殿为中心的庙中庙、院中院的封闭式庭院建筑格局。
配天门
岱庙第二道门。取孔子语 “德配天地”而名。帝王来岱庙祭祀时,于此门前降舆,入门内黄帷少憩,并净手而入仁安门。建筑为单檐歇山式,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。殿内旧祀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方星宿。两侧配殿,东为三灵侯殿,西为太尉殿。分置于配天门前的两尊铜狮,系明万历年间铸造。
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(宣和碑)
为岱庙最大的龟趺碑。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(1124)。碑高9.2米,宽2.1米,厚0.7米,龟趺座高1.9米,长4.8米,为一巨石雕凿而成,重约4万余斤。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,朝散大夫张漴奉敕书并篆额。文中记载宋时岱庙已有建筑“八百一十有三楹”。碑阴为明万历十六年(1588)山东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题,田东作书的“万代瞻仰”四字,字径1.2米,为岱庙大字之冠。
东华门
东华门东华门东华门东华门东华门东华门东华门
东御座
东御座旧称迎宾堂,创建于元代,是达官贵人的休憩之所。清代康熙年间增建“三茅殿”,奉祀三茅真人。清乾隆三十五年(公元1770年)拓建时改为驻跸亭,成为御用之宫。此组建筑由垂花门、仪门、大门、正殿、东西厢房组成。东御座是目前泰山上下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宫。泰山最早的秦李斯小篆刻石就树立于院内。
阁老池
阁老池东西长11.4米,南北宽7.9米,周置石栏。石栏构造简洁,雕刻精细。池内外共有九块太湖石,又称玲珑石,据记载这几块石头为“宋元之间浮海来献者”,石上均有题记,现多已漫漶不清。因石形状如老人,故称此池为“阁老池”。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帝王来岱庙举行祭祀典礼时,有一定地位的人陪皇帝从祭时所处的位置,后人建池,以显示其规矩。。
历代碑刻陈列
位于东环廊的北部,陈列有自秦至清九个朝代中的19通碑碣,其中就有张迁碑、衡方碑、双束碑等汉唐名品,是岱庙碑刻主要集中地之一。
铜 亭
又名金阙,为万历四十三年(1615)铸造,原置于泰山顶碧霞祠内,内奉碧霞元君。明末清初移置于泰城西南的灵应宫,1972年迁置于此。亭为铜质,施以鎏金,面阔4.6米,进深3.7米,高5.6米 ,为重檐九脊歇山顶。此亭四壁原装有门窗,并能转动开启,亭为仿木结构,可拆卸组装,具有设计巧妙、工艺精湛的特点。
东花园(紫园)
岱庙后花园分为东西花园,东为紫园,主要以松柏盆景为主,比较有名的有:小六朝松,树龄在600年左右,其次有紫云劲松、秦松叠翠、一品大夫、汉武遗韵等精品。
艮楼
岱庙庙墙四周筑有角楼,各以八卦方位得名,东北为艮,东南为巽,西南为坤,西北为乾。红墙碧瓦,叠檐三层,黄琉璃瓦单檐九脊歇山顶。
岱庙城墙角楼毁于1928年战乱。为恢复岱庙历史原貌,泰山景区根据历史资料,开展了角楼复原。1987年完成巽楼、坤楼的复建;1994年艮楼、乾楼建成。
鲁班殿
鲁班殿创建于清康熙年间,殿内祀木工祖师――鲁班,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。民国年间鲁班殿遭损,仅存基址。2015年3月,鲁班殿修复工程竣工,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、国家建设部原部长叶如棠分别题写了“鲁班殿”和“万代工师”的匾额。
雨花道院
雨花道院原为道士斋宿之所。 院内旧有藏经堂、环咏亭、鲁班殿等建筑,1928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至泰安,将此处改建成了旅馆和澡堂,古建、文物遭到严重毁坏。2007年,院内辟为岱庙石刻园,汇集了泰山石刻中的精华及岱庙馆藏古代、现代名家的书法作品。院内现保留有环咏亭遗址、鲁班殿(复建),北端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。
泰山庙会文化展
泰山庙会是我国民间由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诞辰而产生的,是集宗教文化、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,它不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,而且成为首屈一指的地方民俗现象,衍化出了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。图片展以泰山庙会的产生、发展和延续为线索,系统全面地将泰山庙会这一历经上千年、纵横数千里最有影响的民俗现象生动形象地进行了展示。
游人中心
岱庙游人服务中心成立于2006年,内部设施完善,可以向游客提供咨询服务、投诉处理等服务。
遥参(cān)亭
遥参亭南接通天街,北连岱庙,是岱庙古建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古代帝王凡有事于泰山,必先在此举行遥祭参拜之礼。唐代称“草参门”;宋代在门内筑台建亭,更名为“草参亭”;明代扩建,建殿围墙,成为完整的院落,易名“遥参亭”。亭院以山门、仪门、正殿、台亭、后门为中轴线,东西辅以配殿及厢房。正殿为九脊歇山式建筑,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内祀碧霞元君。
汉柏亭
位于汉柏院北,因亭内曾立衡方碑,张迁碑两通汉碑,又名“汉碑亭”。亭耸立于三层台基上,气势宏敞。登亭既可瞰岱庙全貌,又可瞻泰山雄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