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泰山--欢迎光临五岳独尊的泰山
设为首页
|
加入收藏
|
联系我们
|
网站导航
首 页
旅游资讯
泰山风光
泰山文化
泰山景区
旅游线路
泰山周边
泰山专题
泰山导游
泰山攻略
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
>
泰山文化
>
泰山封禅文化
唐太宗的未遂封禅
时间:2019-11-20 来源: 作者:
李世民在物质享乐面前,也能够严格自律,是又一个特殊社会现象。
贞观二年,太宗谓侍臣曰:“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,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,禄秩优厚,一年所得,其数自多。若受人财贿,不过数万,一朝彰露,禄秩削夺,此岂是解爱财物?规小得而大失者也。昔公仪休性嗜鱼,而不受人鱼,其鱼长存。且为主贪,必丧其国;为臣贪,必亡其身。《诗》云:‘大风有隧,贪人败类。’固非谬言也。昔秦惠王欲伐蜀,不知其迳,乃刻五石牛,置金其后。蜀人见之,以为牛能便金,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,道成,秦师随而伐之,蜀国遂亡。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,事觉自死。如此之流,何可胜记!朕今以蜀王为元龟,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。” (《贞观政要.贪鄙》)
社会有剩余财富,社会财富占有存在差别,贪财受贿就是可能的,甚至是必然的。人类的物质欲望单靠自我精神调节,只有贪得攫取无操作可能的条件下才有意义。一般说来,人若具备贪取或攫取财物的条件时,贪取或攫取就是可能的,人自身精神调节制止的可能性是很低很低的。因此只有社会的强力制止才能提高制止的可能性。要提高人自身精神调节制止的可能性,则只有人具备高度责任感和高度素养时,才成为可能,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,其概率是很小的。唐太宗李世民深知人的心理状态,在谈话中,分析爱财之道。如果不贪不取,好生做官,则俸禄优厚,“一年所得,其数自多”,终生所得,则将令人侧目。“若受人财贿,不过数万”,一朝败露,则“禄秩削夺”,贪贿全无,终生困顿。两相比较,不贪为上。并且坦诚相告,他自己不做贪财亡国的蜀王,也希望大臣们不做贪财而死的田延年。他不仅从大道理上告诫大臣,警戒自己,而且从心理学上劝诫大臣:
贞观四年,太宗谓公卿曰:“朕终日孜孜,非但忧怜百姓,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。天非不高,地非不厚,朕常兢兢业业,以畏天地。卿等若能小心奉法,常如朕畏天地,非但百姓安宁,自身常得欢乐。古人云:‘贤者多财损其志,愚者多财生其过。’此言可为深诫。若徇私贪浊,非止坏公法,损百姓,纵事未发闻,中心岂不常惧?恐惧过多,亦有因而致死。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,以害及身命,使子孙每怀愧耻耶?卿等宜深思此言。” (同上)
在法制严肃,纪律严明的时代,羞耻之心,畏惧之心,常人皆有之。在法制松弛,纪律荒废的时代,民无羞耻之心,官无畏惧之意,则盗贼横行,贪贿成风。这几乎是规律性的现象。因此,权力一定要有约制和监督,人的社会行为一定要遵循准则,而且是强制性的准则,否则,社会结构就必然产生局部的乃至整体的动荡。李世民深谙此道,他给自己设置的制约力量是“畏天地”,给大臣们设置的制约力量是“小心奉法”。封建时代的“法”是皇帝定的,虽然代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,但皇帝的权限永远超过法律,皇权大于法律,因而,制约皇帝的不是法,而是人们虚构的天神地祇。聪明的皇帝自然明白天神地祇的制约意义,而昏庸之主就什么也不放眼里,肆意妄为,直至身亡国灭为止。李世民这种严格的自律,虽不一定十分科学,但他奉行不辍,确乎堪称一代明主。《新唐书》的作者称赞李世民说:
盛者,太宗之烈也!其除隋之乱,比迹汤、武;致治之美,庶几成、康。自古功德兼隆,由汉以来未之有也。 (《新唐书.太宗本纪》)
但是,任何一个人都不是超人,他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,他的成功和局限都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。杰出的人能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,但他的推动发展与进步的程度又不能不受社会的影响。所以《新唐书》的作者不无遗憾地说:
至其牵于多爱,复立浮图,好大喜功,勤兵于远,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。然《春秋》之法,常责备于贤者,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,莫不叹息于欺焉。这里的指责,基本符合事实。这里的惋惜,也不无道理。综统而言之,李世民是中国封建地主阶段政权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,是毫无疑义的。
李世民虽然强于自律,但也是血肉之躯,有常人之性,免不了在客观的诱惑面前,产生心灵上的震动。
据《册府元龟》记载,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,又多次议论封禅,到晋代,封禅泰山已演变成通过“弘礼乐之制,正三雍之典”,来实现“扬名万世,以显祖宗”的目的。李世民在接管政权之后,不数年就政通人和,天下大治,自然会自我欣赏,自我庆幸。既然封禅泰山可以扬名万世,自然可以一试。贞观五年(公元631年)正月,朝集使赵郡王孝恭等提议李世民到泰山封禅。《资治通鉴》说,手诏不许。检《册府元龟》卷三五、得手诏文字:
省有具怀。自有隋失道,四海横流。百王之弊,于斯为甚。朕提剑鞠旅,首启戎行。扶翼兴运,克成鸿业。遂荷慈眷,恭承大宝。每日昃思治,弗敢康宁。竞竞夕惕,用忘兴寝。履薄驭朽,不足为喻。赖三灵显命,百辟同心,海外无尘,远夷慕义。但流遁永久,凋残未复,田畴多旷,仓廪犹虚,家给人足,尚怀多愧。岂可遽追前代,取讥虚美。所望恂恂济济,协力尽诚,辅其不逮,致之王道。如得雅颂形于金石,菽粟同于水火,反朴还淳,当如来议。
即位之初,虽然有显著的治绩,但隋末遗留的社会问题,并未彻底解决。东巡封禅,消耗过多。有识之大臣,自然反对。魏征就以滨海地区,土地荒芜,人民生活并未改善等为由,加以反对。从李世民的手诏看,李世民对自己的功绩,估计是充分的,对封禅扬名,内心深处是抱着希望的,只是碍于一部分大臣的反对,不得不忍痛克制。说“如得雅颂形于金石,菽粟同于水火,反朴还淳”,才可以去封禅。我们这样说,是有根据的。李世民执政期间,很想到泰山封禅。从《全唐文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重要文献看,唐太宗李世民或下令封禅,或下令讨论封禅,或下令停止封禅,反反复复,说明李世民的内心状态。质言之,李世民希望去泰山封禅,“扬名万世”。但他又十分小心谨慎,一有风吹草动,例如大臣反对,水旱灾害,边境战争,他都能自我克制,取消预定的活动,包括封禅大典。贞观五年正月的地方大臣提议封禅被中央大臣制止之后,时间相隔不到一年,即本年底,又一位地方大臣武士?再次提议李世民到泰山封禅。这一次建议,史书未加记载,唯《册府元龟》收录此事。但是这次提议,又被李世民否定:
3
/
6
首页
上一页
1
2
3
4
5
6
下一页
尾页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泰山风光
一柱擎天
佛生万象
石刻虎
金蟾拜佛
古银杏
玉皇顶
舍身崖
泰山岱庙
·
今昔对比看千年岱庙变迁
·
元宵之夜的岱庙
·
岱庙望岳楼
相关文章
栏目推荐
赞助商链接
首页
|
关于我们
|
版权声明
|
广告服务
|
旅游资讯
|
泰山风光
|
泰山景区
|
旅游线路
|
泰山文化
|
泰山周边
|
泰山专题
版权所有 Copyright@2005-2019, All Rights Reserved
建议使用:1024*768分辨率,Firefox10、IE8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
京ICP备1602217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