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是泰山宗教的主流教派。 泰山的道教历史久远,早在战国时期,就有方士黄伯阳隐居岱阴鹿町山岩洞。 西汉,武帝封禅泰山时,有泰山道士稷邱君传播黄老道,并告不老之术,武帝为嘉其道术,在山麓见“稷邱祠”。 东汉末年时,张陵创“五斗米道”。奉老子为教祖,尊为太上老君,《老子五千文》为主要经典。其弟子崔文子在泰山作黄赤散丸,救活患瘟疫者数万众,为道教在泰山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民间基础。 东晋张忠及其弟子穴居泰山,前秦皇帝苻坚赐号“安道先生”。 唐代女道士张炼师是泰山第一位女道人,住持碧霞元君祠。她曾陪京师大臣朝拜岱岳,至今在泰山万仙楼桃花涧断崖上留有当年张炼师的题刻。唐高宗、睿宗、武后、玄宗、德宗、代宗等“六帝一后”,先后在岱岳观建醮造像20次。高宗、武后于显庆六年(661年)在泰山立双束碑。 宋代山东诸城人张景岩结茅岱阴明月障采紫芝制药,至今有“采芝庵”遗址。炼师庞归蒙修于王母池,帝赐紫服。宋真宗封泰山时,找泰山道士进京传道。 金代王重阳创全真道。其大弟子邱处机布道泰山,赐号“无为渲道大宗师”,别号“长春真人”,成吉思汗书敕牒文。邱之女弟子訾守慎在泰城西北隅住持长春观,元帝赐号“秒真”。 元代著名道士、诗人张志纯住持岱庙,赐号“崇真保德大师”,别号“天倪子”。浙江宁海女道士孙清净,修道于岱顶鹰愁涧北侧“清净石屋”。 元代之后有张三丰、德藩、柴慧庵、王三阳、孙真人,先后住持泰山道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