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219年,秦始皇率文武大臣及精兵数万,离开京都咸阳,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。封禅队伍行进在官道上,浩浩荡荡,逶迤前行,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,来到了泰山南麓的夏张地界。突然,前方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,河水自东向西缓缓流淌,水域宽广无边,远远望去,看不到水的尽头。
秦始皇召集大臣商议,决定从南向北修筑一条堰堤,截断河水,让其改道流入滂河,(滂河就是现在的泮河)堰堤作为路面,封禅的车马在上面经过,直达泰山脚下。
秦始皇下令队伍安营扎寨,布置行宫。第二天,命军士搬运土石回填河床,夯实土基。当地官员也组织民工参与堰堤建筑。军民联手,日夜奋战,一个多月便修好了直通泰山的堰堤,封禅队伍重新起程,车马顺着堰堤来到泰山脚下。
秦始皇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了车道,登上了泰山,举行了封禅大典,并派人立碑于山顶,而后,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。
风雨沧桑,光阴荏苒,两千多年过去了。当年秦始皇封禅泰山的堰堤早已不见踪影,只有后来建成的村庄,还记载着当年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。大堰堤、小堰堤,堰北、堰东、堰西,这些村庄的名字印证了秦始皇曾经在泰山发生过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