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朝时候,有位叫徐世隆的人,知识渊博,学富五车,做过翰林学士,与泰山著名的道士天倪子张志纯颇为知己,时常游于泰山,谈笑于山水之间,纵论诗词歌赋。后遇丧乱,厌倦了坎坷仕途,淡泊了功名利禄,隐姓埋名,来泰山投奔张志纯,常居岳祠或是城隍庙中。 徐先生来到泰安以后,人们仰仗他的才学,纷纷要求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,拜师求学,以图学有所成,仕途通达。徐先生欣然接受,来者不拒,他因材施教,深得乡邻们的敬重。在他收的学生当中,有三个年幼的学子,徐先生观其言,察其行,一个教他游泳、泅水、跳高、跳远、爬墙越障;一个教他诗文,授其《汉书》;还有一个叫王圭的,让他学习四书五经,以应将来科举,并郑重地对他们说:“你们虽学有不同,但事关将来的命运,且莫虚度时光,荒废了学业。”有人对他教三个孩子不同的学业十分不解,他则对别人说:“这三个孩子将来的贵贱命运我已料定,教他们各有所长,肯定不会错的。”
果然,许多年以后,教之以泅水越障的人,有一年去济南时正遇上暴雨连绵,城中遭洪水围困,情急之中,他遇水游泳,遇墙腾跃,终于冲出重围,逃得性命。那个叫王圭的参加科举,
榜上有名,官运亨通,飞黄腾达。而那位学习《汉书》的
孩子,却身遭不幸,一场大病之后,双目失明,幸亏他熟读经史,倒背如流,靠说书卖艺谋生,生活上也没有受到什么难处。
后来,王圭告老还乡,到八十岁那年,徐先生还来看过他一次,再后来到了天顺年间,徐先生又到泰山,已经很少有人认识他,只有升元观中一位老道士还知道他是徐先生,可是多少年来并不见他变老,仍是和小时候见到的一模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