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斯是秦代政治家、文学家。他长期担任秦国丞相,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,并先后随从秦始皇、秦二世封禅巡祀泰山,在泰山极顶刻石纪功,歌颂秦德。李斯撰文并 书写的泰山刻石,不仅是秦王朝鼎盛的见证,也开启了泰山碑刻的先河。它是泰山历史的珍贵纪录,也是泰山碑刻艺术中的翘楚。
一
李斯(?-前208),楚国上蔡(今河南上蔡县西南)人。 青年时曾为郡小史,后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。荀子是齐国“稷下学派”的最后一位大师,曾“三为祭 酒”,“最为老师”。其学说以儒学为基础,兼采百家。在政治上,提出以礼制为主,法制为辅,主张王霸统一,所谓“义立而王,信立而霸”;在天人关系上,吸 取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,和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,提出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新观念,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,和乘时而动的创造精神。李斯与同学韩非深受荀学影 响,成为著名的法家人物。
李斯学成之后,乃于秦庄襄王三年(前247)西入秦。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,后来向秦王献灭六国、成一统 之计,因而大得秦王赏识,拜为长史、客卿。正当李斯准备辅佐秦王,实施大一统战略之际,秦王政十年(前237 )发生了一件大事情:韩国为了减轻秦国对它 的军事压力,派水工郑国入秦,劝秦大兴水利。后事被发觉,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,下令逐客,李斯亦在被逐之列,这就是著名的逐客事件。李斯于是上《谏 逐客疏》,列举商鞅、张仪等客卿对秦国的统一作出的贡献,提出有利于统一的用人路线,这篇上疏使秦王醒悟,放弃逐客打算。李斯的职务也得以恢复,不久擢升 为迁尉、丞相,成为秦国在建立统一王朝过程中起决策作用的人物。
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李斯又力主废分封、立郡县,提议焚《诗》、《书》,标私学,主张以法为教、以吏为师,均被采纳。又以小篆为标准,统一文字,为加强中央集权,稳定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。
秦始皇死,赵高谋立胡亥,李斯被迫胁从,矫诏杀死公子扶苏、大将蒙恬,立胡亥为秦二世。李斯也由此走上政治歧路,陷入空前的危机。 秦二世二年(前208),李斯受到赵高陷害,被腰斩于咸阳市中。
二
李斯的政治生涯,与泰山有不可分割的因缘。他的一生,凡四次与泰山有关。第一次始于秦王政十年(前237)的“逐客事件”。 这是李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 危机,也是秦国统一天下大业面临的危机。这时他上了著名的《谏逐客疏》,陈述天下与秦国形势,力辩逐客这非,指出:“是以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 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是以地无四方,民无异国,四时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这所以无敌也”,进而郑重提出广招人才,广聚 资源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建议,使秦王顿悟逐客之非,也使秦国统一天下的谋略免于夭折,李斯面临的政治危机亦随之化解。《谏逐客疏》也以它的论证严密、辩驳犀 利、排比采错、气势醋畅、语调铿锵,成为不可多得的政论散文,奠定了李斯的文学地位。
第二次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(前219),李 斯以丞相之职,随从秦始皇封禅泰山。在“逐客事件”以后的十八年间,李斯尽心竭力辅佐秦王,终于吞并六国,统一天下,成为功高位重的一代名臣。随从封禅, 是他政治生涯中辉煌的顶点。登封这时,始皇命李斯写铭文一篇刻于泰山极顶,表明登封成功,内容是“颂秦始皇帝德,明其得封也”。秦泰山刻石全文是:
皇帝临位,作制明法,臣下修饬。
廿有六年,初并天下,罔不宾服。
亲临远黎,登兹泰山,周览东极。
从臣思迹,本原事业,祗颂功德。
治道运行,诸产得宜,皆有法式。
大义著明,垂于后嗣,顺承勿革。
皇帝躬听,既平天下,不懈于治。
夙兴夜寐,建设长利,专隆教诲。
训经宣达,远近毕理,咸承圣志。
贵贱分明,男女体顺,慎遵职事。
昭隔内外,靡不清净,施于昆嗣。
化及无穷,遵奉遗诏,永承重戒。
全文四十八句,三句一韵,共十二韵,一百四十四字。
第三次是在秦二世元年(前209), 李斯仍以丞相之职随从二世皇帝胡亥东巡,登上泰山,以礼祀之。于秦始皇刻石上加刻秦二世诏书,仍由李斯撰写。文曰:
皇帝曰:“金石刻,尽始皇帝所为也。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,其于久远也,如后嗣为之者,不称成功盛德”。丞相臣斯、臣去疾、御史大夫德昧死请。制曰:“可”。
全文共七十八字。
第四次是李斯在政治上陷入穷途末路之际。胡亥本是声色犬马之徒,不足守成。登基之初,即“欲悉耳目之所好,穷心志之所乐”,又采纳赵高之计,“尽除去先帝 之故臣,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”,对内骨肉相残,“公子十二人 死咸阳市,十公主矺死于杜”,对外则“法令诛罚日益刻深,群臣人人自危”。由于赵高的 挑拨,李斯也受到二世猜疑。当时陈胜吴广起义势已燎原,二世派人调查李斯之子、担任三川太守的李由镇压不力,“群盗吴广等西略地,过去弗能禁”,以及李斯 “居三公位,如何令盗如此”(《史记.李斯列传》),使李斯惶恐不安。为了逢迎二世,保全自己,李斯上了《论督责疏》,以“城高五丈,而楼季不轻犯也;泰 山之高百仞,而跛牧其上”为喻,劝谏二世加强独裁,以重刑治乱世。此议一出,残民以逞的秦二世大悦,结果“刑者相半于道,而死者日积于市,杀人众者为忠 臣”,“税民深者不明吏”,使秦王朝加速走向崩溃。
李斯被系狱以后,“自负其辩,有功,实无反心,幸得上书自陈,幸二世之寤而赦 之”,乃从狱中上书二世,自述有“七大罪状”,借此历数担任丞相三十多年来辅佐秦王、匡定天下的功绩。其中“罪状”之一,就是在泰山刻石纪功,使秦皇父子 名扬天下。但这种辩解是徒劳的。赵高轻蔑地说了一句“囚安得上书!”李斯的命运便无可挽回了。临刑前,李斯懊悔地对儿子说:“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车 逐狡兔,岂可得乎?”这就是流传千古的“黄犬狡兔”之叹。
三
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。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。
据《史记.始皇本纪》载,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,先后留下泰山、峄山、琅玡、芝罘、碣石、会稽六处七篇刻石,皆为李斯所书。其中芝罘、碣石刻石早毁,遗 迹无从寻查;会稽刻石只存后人拓本;琅玡刻石剥离严重,字迹漫漶,难以辨认,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;峄山刻石被后魏太武帝拓拔焘捣毁,后人以拓本复刻石上。
唐代杜甫曾至峄山,写下“峄山之碑野火焚,枣木传刻肥失真”的诗句。宋代欧阳修在《集古录》中也说峄山刻石“其字体差大,不类泰山存者”。峄山与泰山两处刻石相对照,其形神矩矱相差甚远。那么,泰山刻石堪称是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。
李斯泰山刻石还是中国碑刻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。
中国刻石形制,最早见于东周,状为石鼓,亦称猎碣,形状上小下大,顶部微圆而下平,略近鼓状,或近圆柱体。秦代泰山刻石高约五尺,为不规则四方形,各面广 狭不等。两篇铭文共二百二十二字,自西面开始向北、东、南面依次环刻。西面六行,北面三行,东面六行,南面七行,共二十二行,行十二字。二世诏书最后“制 曰可”三字转在西南石棱上。到了汉代,就出现的比较统一规范的长方形石碑。其间嬗递传承关系,脉络清楚。泰山刻石的形制,是考查中国碑刻史的实物依据。
四
李斯泰山刻石也是中国文字史、书法史的生动教材。
小篆作为书体始于秦代,作为书法则始于李斯。李斯小篆在书体、书法的发展中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在书体上,秦篆起着规范前人、开启后世的传承作用。西 周以来的古文、大篆在长期流传中已逐渐简化,秦统一六国以后,李斯以严苛的法令强制推行“书同文字”,经过削繁就简、省改繁冗芜杂的字形,成为既有规律又 匀称美观的小篆,使形体结构整齐,偏旁部首统一,作为官方的标准文字通行天下。这种统一书体“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,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。这 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”(郭沫若《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》),是李斯把小篆体的发展推向极致。后来,因为小篆书写要求较高,不易应付急要文书,于是从小 篆和古文简体字中衍化而来的隶书就有了重要的实用价值。经过秦代另一位书法家程邈的整理规范,逐渐形成了体势方整的秦隶,到了汉代,又成为鼎盛一时的八分 隶书。在这当中,秦篆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。清代书法家王榕称赞李斯“体变周宣后,功垂汉武先”,可为的评。
作为书法珍品,李 斯把小篆书写艺术发展到完美境界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其结构严谨凝重,端庄朴茂,疏密匀停。笔法疾若鹰望鹏逝,舒似游鱼得水,沉稳之中又见飘逸舒展,所 谓“任其所之,莫不中律”。唐代张怀瓖《书断》称:“李君创法,神虑精微,铁如肢体,虬为骖,江海淼漫,山岳巍巍,长风万里,鸾凤于飞”,斯篆书体“画如 铁石,字若飞动”。元代郝经《太平顶读秦碑》赞之为“拳如钗股直如筋,屈铁碾玉秀且奇。千年瘦劲益飞动,回视诸家肥更痴”。他的篆书又被称为“玉筋篆”, 至今仍为书篆、刻篆者奉为楷模,但历代能达到的斯篆水平者,仅唐代李阳冰、金代党怀英等数人而已。
五
李斯泰山刻 石峙立于泰山之巅碧霞祠西侧。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,屡遭劫难,极富传奇色彩。汉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,至宋代开始引起注意。宋真宗封泰山时,兖州太守献 出四十字拓本。欧阳修好友江邻几任奉符县令时,亲临岱顶寻访此碑,尚存数十字。此后学者刘跂专程登岱考察,制成拓本,撰为《秦篆谱》一书。欧阳修《集古 录》、赵明诚《金石录》都有著录。明代嘉靖年间刻石被毁,仅存二世诏书二十九字,移置碧霞祠东庑。现流传二十九字拓本即出于此。清乾隆五年(1740)碧 霞祠毁于火,此石遂失。嘉庆二十年(1815)在岱顶整修时被发现,仅余残石二块,存十字:“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”,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西墙外侧之“读 碑亭”内。道光十二年(1832)读碑亭倒塌,泰安县令徐宗干“索残石于瓦砾中”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。光绪十六年(1890)残石被盗,县令毛蜀云大索十 日,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,宣统二年(1910)五月,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专门建亭置放。今存于岱庙东御座,周围以玻璃镶嵌,使游客能一瞻李斯 小篆风采。
六
李斯泰山刻石对泰山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。首先,秦始皇是封禅泰山的第一位封建帝王,它具有正统、一 尊的性质,结束了氏族部落首领和春秋战国诸侯封禅祭祀的阶段,使泰山封禅史进入一个新的重要转折。秦朝的统一与封禅,也包含着李斯的历史功绩。其次,李斯 泰山刻石一出,引发了泰山历代刻石,形成了庞大的泰山刻石家族:汉代石表、北齐金刚经刻石、唐摩崖、宋摩崖、元明题刻、清乾隆万丈碑,或为丰碑巨制,或为 娟秀小品,篆隶真草诸体荟萃,名家手迹洋洋大观,峰壑岩谷随处镌刻,登山道上目不暇给,汇为独具特色的碑刻文化,成为泰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 首创之功,当毫无愧色地属于李斯。